近兩年來的銀行A股IPO可謂反差巨大:從2019年的8家銀行密集上市,到2020年截至目前銀行A股上市“顆粒無收”。
而在經歷了十個多月的空窗期后,隨著近日廈門銀行完成新股申購,今年銀行A股上市終于將打破零記錄。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此前沒有一家銀行實現IPO,可能是受對治理審查更加嚴格規范的影響。此外,銀行盈利及資產質量產生的變化,也影響了銀行上市的速度。與此同時,隨著發行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的銀行范圍和力度的增大,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的資本補充壓力。
本周二,廈門銀行開始A股新股申購,即將成為年內首家A股上市銀行。公開信息顯示,廈門銀行本次以每股6.71元的價格公開發行2.64億股A股,此次發行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充實本行資本金,以提高本行資本充足水平。廈門銀行成功上市后,不但使其成為年內首家A股上市銀行,也使得A股上市銀行數量增至37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炎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還比較困難,但此類銀行對于目前我國服務實體經濟起著很大作用。而實現A股IPO無疑是一條重要的資本補充途徑,在補充銀行資本的同時,也可提高中小銀行的抗風險能力。“此前出現的銀行A股IPO停滯,主要是由于疫情及銀行股大面積跌破凈值的影響。”
雖然A股今年上市緩慢,長期未有新的上市銀行產生,但沖刺A股IPO銀行仍在不斷增加,年內仍不斷有銀行加入候場上市隊伍:包括廣州銀行、重慶三峽銀行A股上市材料此前相繼被接收。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首發申請企業情況數據顯示,除已通過發審的重慶銀行外,在這份排隊上市的銀行單中,還有17家銀行仍在候場,其中絕大部分銀行所處的審核狀態為“預先披露更新”。
盡管今年登陸資本市場的銀行數量較去年出現大幅下滑,但在監管部門大力支持銀行多渠道資本補充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在“補血”工具的使用上也愈發多樣。
作為外源性資本補充,銀行除了通過IPO募資外,諸如永續債、二級資本債券、優先股等也成為近年來各家銀行頻頻使用的資本補充工具。雖然今年銀行上市數量較少,但正通過其他多種渠道加速資本補充,提升抗風險能力。
作為當下熱度頗高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具,今年以來,通過發行永續債進行資本補充的銀行數量持續增長。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銀行發行永續債發行規模已逾4600億元,已超過去年同期4550億元的規模。此外,發行永續債數量上也大幅增長,目前已有27家銀行發行了30只永續債,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去年全年也不過發行了16只永續債。
與此同時,包括城商行、農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的數量持續增加,上述今年前三季度發行永續債的27家銀行中,除了7家國有大行及股份行外,其余20家全部為地方中小銀行,后者占比高達逾七成。
此外,各家銀行年內已發行54只二級資本債券,合計發行規模達5275.8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