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海王”再現江湖。
近期,有一位來自福建泉州的年輕基民買了多達1314只基金,迅速走紅網絡。以一己之力買入全市場七分之一的基金產品,這位“海王”卻只花了1萬塊。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道理,相信大家早已爛熟于心。但花1萬塊買1千多只基金,顯然不太合理。基金產品并非持有越多越好,分散配置也需有“度”,過于分散,廣撒網式組合投資其實也是不太可取的。
男子為分散投資買1314只基金
投資“一生一世”
近日,泉州一位年輕基民花一萬多買了1314只基金,相當于每只基金上僅花了不到十塊錢。引起熱議。小哥自己說:“10塊錢一只,買了好幾天,第一次花錢花到手抽筋”。
小哥表示,投資這么多基金主要是為了分散投資風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而買1314這個數字,“并不是為了愛情,想用這個數字來提醒自己長期持有,一生一世”。小哥自己說:“10塊錢一只,買了好幾天,第一次花錢花到手抽筋”。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國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合計達25.32萬億元;公募基金數量合計9152只,首次突破9000只。計算下來,這位泉州小哥一口氣就買下了其中的14.35%。
網友們紛紛調侃:“籃子比雞蛋多”。“如果只統計購買基金的數量,年輕人個個看起來都是金融巨鱷。”
有人評價稱,“這位年輕基民差不多差不多是手握了整個大盤。”還有人表示,“因為他想一統江湖:如果給全國的基金經理建個群,他就是群主。”
類似的基金“海王”并非第一次現身。此前某平臺發布的年度理財報告顯示,平臺持倉數量最多的用戶擁有2000多只基金。
去年7月份,有個97年的小伙子靠“買基金的故事”出圈了。去年疫情爆發時,這位基民開始通過基金理財。
然而第一筆投資就虧了15%,后來為了分散投資風險,這個小伙子抱著“不同板塊我都買一點”的策略,拿了幾千塊錢,現在基金10元就可以買入,前前后后買入1000多只基金,被網友戲稱是“基金海王”。
但沒多久,“基金海王”就發現大麻煩了,當他有急用要贖回基金時,由于每只基金購買金額不高,賣出需要重復操作1000多次,操作時間太久,導致一天還不能完全贖完,到賬時間也分了好幾天。
而在現實中,這種“海王”并不少見。
同時持有多少只基金最合理?
5-8只左右可能最踏實
雖說不能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顯然持有基金并不是越多越好,“日理萬基”的投資方式,可能是無效的“分散化投資”。那么同時持有多少只基金比較合適呢?
美國晨星曾做過一個假設性的投資組合:基金個數從1~30不等,同時更換不同的基金品種,然后分別計算每種組合5年的標準差。
測算結果顯示單只基金的波動率最大。這之后每增加一只基金,波動程度就會得到明顯改善,雖然回報降低了,但投資者可以不必承擔較大的下跌風險。
但是,當基金數量增加到7只以后,波動程度與數量之間就沒有必然聯系了。也就是說,7只或以下是較為理想的基金數量。
(來源:晨星投資者)
中歐基金表示,對于貨幣基金和純債基金,通常持有2-3只即可。因為貨幣基金的資產配置情況市場上各家基本差別不大,而純債基金不像偏股基金那樣風格多樣,主要是作為組合中的固定收益部分進行配置。
權益類基金配置方面,中歐基金將其分成核心資產和風格資產。核心資產可以優選2-3只產品進行配置,建議選擇長期業績優秀且持續穩定的基金經理所管理的產品。
風格資產,包括行業主題基金,以及一些具有明顯風格特征的基金(比如高換手率或者有明顯持倉偏好),配2-3只即可。由于風格資產波動性相對偏高,在整體基金組合中的配置比例建議不要過高,根據不同風險承受度,適當配置投資資金的10%-30%即可。
另外一家基金研究機構上海證券也曾就此做過測算。結果發現,當組合基金數量從1只逐步變化至5只時,下行風險指標在各個持有周期均經歷了快速下移,當樣本基金提升至8 只時,分散下行風險的動力就顯得不那么強勁了,再加入基金很可能還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最終給出的結論是:純風險量化的角度,配置5~8 只基金足夠分散下行風險。
(注:下行標準差和VAR都是用來衡量基金組合風險的指標)(數據來源:上海證券研報)
因此,華夏基金建議,如果非要給出一個確鑿的答案,基金最佳持有數量是多少的話,可以參考兩家基金研究機構的說法:5~8只左右。但在組合中持有多少基金為最佳并無定律,整個持基組合在投資方向、品種方面的分散化程度,遠比基金數目重要。
90后成基金理財新主力
這屆年輕人理財有多絕?
伴隨著男子為分散投資買1314只基金引發關注,“年輕人買基金的方式有多絕”也沖上微博熱搜。事實上,90后已經悄然成為基金理財的一股新勢力。
年輕人都是怎么理財的?在90后和95后中,基金是僅次于定期儲蓄的熱門理財方式。相比聽取某家機構基金經理電話推薦理財產品,年輕人更愿意從專業理財社區或社交平臺上搜尋消息,最終由自己作出最佳決策。
某研究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新增“基民”中,90后是主力軍。其中,18-34歲群體占比達60%。2021年2月24日,某投資平臺公布的數據亦顯示,購買了3支及以上不同板塊基金產品的投資者當中,半數以上是90后。
基民年輕化的結構變化也為基金交易市場帶來一些新特征,其中最明顯的是操作趨向超短線化。
近兩年公募基金賺錢效應突出,吸引投資者大舉涌入基金市場。但很多剛入門的新基民尚未形成科學的投資理念,把基金當股票一樣高拋低吸、快進快出、超短線操作。
一家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該平臺的基金申購金額比去年同比增長超4倍, 新基民同比增長1.2倍。
投資者結構的變化,也為基金交易市場帶來一些新特征,其中最明顯的特征是操作趨向超短線化。深圳一家中小型公募市場部人士此前透露,“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基民持有科技基金的平均期限是41天。由于多數基金對持有不超過7天的申購和贖回操作設置較高手續費,一些基民持有基金超過7天‘懲罰期’后便賣出。事實上,基金短線操作頑疾由來已久,新進入的年輕投資者更是將這種跟風炒基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記者注意到,在一個投資者交流平臺上,有基民這樣分享自己的投基心得:“我只做7天的短線操作,大手筆買入一只符合當前行情的基金,持有一個星期就能賺5個點以上,贖回后再踩下一波行情。”
在“炒股不如買基”理念的影響下,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經理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不少頂流火出圈,被高喊YYDS的基民當作明星追捧,基金飯圈化、基金經理愛豆化成為行業新潮流。
然而,盲目追星并不可取。麥靜博時基金多元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兼基金經理麥靜表示,“針對購買明星基金產品,我們曾做過一個數據統計。假設我們每年的年初都買上一年業績排名在前十的基金,我們堅持做十年這樣的一個策略,十年下來年化回報9.18%,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忍受的最大下跌幅度是下跌47.23%,這是一個近乎腰斬的下跌,絕大部分的投資人都是很難以承受的。”
投教工作任重道遠
基金公司在行動
面對蜂擁而至的年輕基民和快速發展的公募行業,基金公司正加碼投教力度,鼓勵基民長線持有、合理配置。
以短線操作行為為例,深圳一位公募品牌人士表示,一方面是由于新基民尚未樹立科學正確的基金投資理念,另一方面則是部分電商平臺的營銷使然。在她看來,一些平臺在首頁展示過去一個星期、一個月、三個月等較短周期基金凈值增長排名,且未進行充分的風險提示,很多投資者便會據此購買基金。
對此多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投教工作任重道遠,近期公司相關部門也在有計劃地加大基金科學投資觀念普及工作的力度。華南一家大型公募品牌部總監表示,雖然“做波段也是一種投資方法,但超短線操作并不適用于基金投資。“
我們會比較頻繁地在財富號、官微等多個平臺上均發布了相關投教文章,提醒投資者多看少動,避免頻繁操作,做好倉位管理,以及風格的均衡配置。”他坦言,近年來,全行業不斷深化投資者教育,不斷幫助投資者理性投資。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投教工作一直在路上,但實施難度并不小,需要監管層、第三方平臺以及基金公司等各方共同努力。公募基金管理人將扎實推進投資者教育,不斷夯實投資者保護的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