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及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寬帶 > 正文

智能控制器龍頭沖擊A股,曾高增值率收購“兄弟公司”

來源:南方都市報 時間:2023-05-24 14:07:15

前身可追溯到1989年的新安電器,歷經三十余年發展,已經成長為智能控制器行業龍頭企業,在白色家電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更是位列第一。

不過,受滲透率觸頂、地產疲軟等因素影響,白色家電市場規模整體觸碰到天花板,進而影響到新安電器相關業務。為此,公司正努力開拓汽車、新能源市場,謀求新的成長空間。

除了拓寬下游市場,新安電器還通過并購向產業鏈上游延伸。而被收購的銅陵安博,本是新安電器實控人投資設立,雙方稱得上“兄弟公司”,甚至存在同業競爭關系,且歷次收購的價格,也值得進一步討論。


【資料圖】

白電面臨天花板,銷量、銷售額同比降兩成

江蘇新安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安電器”)主營業務智能控制器及印制電路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智能控制器的一大應用領域為智能家電,我們日常所用的冰箱、洗衣機、空調等設備,想要完成一系列功能、模式的指令下達,均離不開智能控制器;印刷電路板(PCB)則可視為智能控制器的上游原料。

圖源:新安電器《招股書》。

誕生三十余年來,新安電器一直主要從事白色家電智能控制器業務,目前占據國內這一細分領域最大市場份額,是三星電子、松下電器、海爾智家、海信家電等國內外知名家電企業的核心供應商。

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1.05億元、25.96億元、24.53億元;分別實現扣非凈利潤0.32億元、0.92億元、1.21億元。業務規模超過了和晶科技(300279.SZ)、朗科智能(300543.SZ)等可比上市公司。

不過,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我國白色家電市場規模于2018年達到3713億元的頂峰,疊加疫情因素,2020年更是一度跌落至3000億元左右。雖得益于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升級,行業整體規模重回增長通道,但尚未突破前高。

新安電器2022年營收同比小幅下滑,原因正是家電智能控制器業務的乏力。

公司當期該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4.52億元,同比下降20.05%,銷售數量3861.06pcs,同比下降23.84%,《招股書》表示,這正是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居民消費意愿降低等因素影響,家居類終端需求有所下滑導致。《招股書》同時提醒,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總體保持穩定低增長狀態,智能家電行業受全球經濟影響存在增速緩慢或下滑的風險,從而可能導致對智能家居領域控制器的需求下滑。

開拓汽車、新能源市場,相關業務初具規模

為了擺脫終端家電行業的限制,2006年,新安電器開始涉足汽車電子領域,旗下智能控制器產品成功出現在汽車業“電池、電機、電控”和充電樁等業務場景。

與此同時,公司還趁著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出了光伏逆變器產品。

實際上,汽車電子才是智能控制器第一大應用領域。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我國智能控制器產品在汽車電子領域應用占比達24%,家用電器為16%,位列第二。

雖然我國汽車總體需求量同樣在2017年見頂,近年仍處在下滑通道,但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且智能化趨勢明顯,進而帶動了智能控制器需求量的上升。

如公司產品之一的電子控制單元(簡稱“ECU”)。華西證券相關研報分析,2020年,平均每輛汽車ECU用量為24個,隨著新能源汽車占比快速增加,到2030年,單車ECU平均使用量將上升至33個。

又如充電樁智能控制器。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達到521.0萬臺,同比增長99.1%,2023年末有望達到958.4萬臺,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022年,汽車電子智能為新安電器帶來了3.17億元銷售收入,同比增速達50.15%;新能源智能控制器實現銷售收入1.34億元,同比增長173.95%。

委外業務波動較大,原因有待進一步解釋

近三年來,新安電器營業收入相對平穩,而在2021年,公司外協加工費用出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從0.41億元增加至1.17億元,增幅達185.36%,遠高于營收23.32%的增幅。

《招股書》對此給出的解釋是“將自有產能聚焦于高附加值、高技術要求的多層板業務訂單”,“實現生產資源最優化配置”。

然而,2022年,在營收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新安電器外協費用同比又大幅下滑38.46%,與上述描述相違背。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0.31%、90.52%、96.16%。

并且,三年內,新安電器委外業務前五大外協加工商共有10家公司,每年第一大外協商亦不相同。

為什么在自有產能并未完全飽和的情況下,突然加大了委外加工業務量,又為何在一年后減少?且為何不選擇相對固定的企業承接委外加工業務?就相關疑問,南都記者郵件詢問了新安電器,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有制造業人士分析,如果外協加工業務的量不算特別大,且技術含量不高,能夠做的公司很多的話,就可以根據訂單的波動靈活尋找承接企業,這可能是原因之一。

兄弟公司成立僅一年,因“同業競爭”被收購

新安電器涉及外協的業務主要為PCB。

《招股書》描述,根據公司整體戰略發展規劃、構建上游關鍵原材料PCB布局,2014年,公司實際控制人吳坤元投資設立銅陵安博,從事印刷電路板制造和銷售業務(即PCB)。

2015年10月,為了解決同業競爭問題,新安電器從吳坤元手中接過銅陵安博40%股份,獲得控股權,從而將業務范圍正式延伸至PCB領域。此后,又歷經數次股權轉讓,新安電器拿下了銅陵安博全部股份。

如此操作存在三個疑點。

一方面,“同業競爭”往往只是針對上市公司或者IPO企業設置的紅線,如果沒有IPO的打算,2015年時新安電器沒有太多必要為了“解決同業競爭問題”,掏錢購買一家剛成立一年的公司;另一方面,既然“構建PCB布局”是戰略規劃,彼時的新安可以完全可以自己出資設立相關子公司,而無必要讓實控人先投資設立,后出錢收購。此外,2015年10月,吳坤元并未將所持銅陵安博全部股份轉讓給新安電器,而是將部分股份轉給了自然人陸泉龍等,直至2022年9月,新安電器IPO前夕,陸泉龍憑借手中銅陵安博股權,置換獲得了新安電器約4.99%的股份。

更有意思的是交易價格。

2015年10月16日收購吳坤元所持銅陵安博股份時,因銅陵安博凈資產低于實繳資本,經各方協商一致,轉讓價格為1元/注冊資本。

由于實繳資本低于注資資本,這意味著此次交易價格與銅陵安博凈資產相比一定是溢價狀態。相似的情形還發生在2018年5月的股份收購上。

2022年9月股權收購的價格同樣值得探討。

彼時,中水致遠資產評估公司以2021年12月31日為基準,給銅陵安博估值2.7億元,最終新安電器以0.85億元,拿下了銅陵安博33.6%股份,對應100%股權作價2.6億元。

南都記者注意到,2022年全年,銅陵安博實現營業收入4.86億元,實現凈利潤0.19億元,報告期末凈資產為0.57億元,如銅陵安博2022年凈資產與2021年末相比,沒有出現大幅下降,那么評估增值了近三倍。

采寫:南都記者 繆凌云

IPO、上市公司相關新聞線索歡迎發送至郵箱:ndshly@163.com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