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沈天香
編輯 | 李國政
(資料圖片)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為保證5月以后剛需員工社保公積金不中斷,公司開通了自費墊付社保公積金繳費通道?!苯衲?月18日,一張內部通知截圖流出,將愛馳汽車送上風口浪尖。目前,這家新造車勢力資金鏈已斷裂,無法正常運營。
此前,3月底,天際汽車被曝停工停產。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自今年1月開始,就未正常發放工資。即便拉到新的金主,天際也很難再逆風翻盤。
更早前,2月,正處于RTO(借殼上市)關鍵期的威馬汽車,出現了無法發放工資、大量門店關閉等情況。現在,這家曾被稱為新造車“四小龍”之一的企業已瀕臨破產,留下一地雞毛。
在這個激情的新造車年代里,多少創業者乘興而來,卻敗興而歸。以2018年第一批新造車勢力交付為起點,5年來,大浪淘沙,大多數新品牌相繼退出舞臺,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家活下來。
活下來的,雖突破了第一道門檻,卻可能隨時倒下。
最近一段時間,除理想汽車表現較穩定外,蔚來、小鵬等新造車企業都不樂觀,有的月銷跌落到萬輛之下,有的始終無法突破2萬輛。而個中原因,并非新能源市場不行——4月新能源車市場零售52.7萬輛,同比增長85.6%。
那么,銷量都去哪了?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4月,新能源汽車廠商零售銷量排名第一的是比亞迪;埃安(AION)月銷突破4萬輛,超越特斯拉成為第二名;特斯拉緊隨其后;再往后則是上汽通用五菱和吉利汽車。
新能源汽車市場頭部正在形成“BAT”格局——比亞迪、埃安和特斯拉,三足鼎立。
“從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規律和趨勢來看,淘汰賽一定會加劇,大概率不會出現只有3至5家寡頭的局面,但一定是大部分份額集中于頭部企業?!币晃恍袠I分析師對幫寧工作室表示。
“BAT”格局誕生,正在印證這一預測。
01.
第三極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曾經是政策補貼扶持的產物。2013年國家啟動新能源補貼政策后,極大地刺激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此中,還經歷過魚龍混雜的“騙補”時期,2014年前后誕生的百余家新能源品牌,大多因之而來。
在近10年發展中,新能源汽車產業經歷多次洗牌。真正的變化在2020年前后——隨著新能源相關技術提升和大力推動充電設施建設,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主動接受、購買新能源車,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特斯拉這條鯰魚開始攪動市場。從2020年1月8日,特斯拉在上海超級工廠制造的第一輛汽車下線開始,中國新能源市場不斷加速發展,拉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競爭與崛起。
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造車勢力,自成立之初就目標一致——打敗特斯拉。他們以黑馬的姿態而來,但直至今日,“蔚小理”不僅沒能打敗特斯拉,反而自己在苦苦掙扎著求生存。對于他們而言,首先是頑強地活下去。
“蔚小理”們要打敗特斯拉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比亞迪與埃安則已先后超越了特斯拉。
與此同時,整個中國汽車市場格局出現了巨大變化。
其一,比亞迪、埃安、五菱等領銜,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增長。去年,我國乘用車零售2054.3萬輛,同比增長1.9%。其中,新能源汽車為567.4萬輛,同比增長90%;滲透率達到27.6%,較2021年提升12.6%。
其二,中國品牌份額占據半壁江山。據乘聯會數據,2022年中國品牌累計份額為50%,同比增加6%。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所有汽車制造商都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就連曾經占據重要地位的主流合資品牌,也被迫摘下頭上的皇冠,放低姿態重新出發。
在這些變化之中,埃安迅速成長為第三極。
最近,埃安交出了企業史上最好成績單——4月銷售新車41012輛,同比增長302%,環比增長2.5%。1-4月,埃安累計銷售新車約12.1萬輛,同比增長120%——不僅超越“蔚小理”之和,還超越了特斯拉。
具體到車型,4月新能源轎車銷量排名前三的,分別為比亞迪秦、海鷗和埃安AION S;新能源SUV單車月銷過2萬輛的只有“BAT”,包括埃安AION Y、比亞迪宋和元PLUS,以及特斯拉Model Y。
在“BAT”中,比亞迪早年以電池起家,2006年便研發出首款純電轎車——F3e。特斯拉則于2003年成立,2008年發布首款產品——Roadster。相比之下,埃安是后起之秀——它起步于2017年,首款量產車AION S于2018年發布,在“蔚小理”之后開啟交付。
雖然起步晚,但在短短5年間,埃安快速崛起,成為與比亞迪、特斯拉同一梯隊的競爭者,可謂有小巨人般的爆發力。
更關鍵的是,埃安儲備了大量技術,包括今年發布的功率密度非常高的夸克電驅技術,以及通過槍擊不起火試驗的彈匣電池2.0等。
目前,埃安已實現規模效應和能源產業鏈閉環布局,打通了能源生態上下游原材料、研發、制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全鏈產業,在行業中構筑了核心技術和產業鏈優勢。
這將為埃安參與新能源汽車市場下半場競爭提供了保障。
02.
新可能
在新能源“BAT”誕生前,傳統意義上的BAT指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是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的簡稱。
新舊“BAT”,分屬新能源與互聯網,它們在名稱上有巧合,但背后也有一些共性。
比如,它們都掌握強大的技術實力。無論是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還是比亞迪、埃安和特斯拉,都在各自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并且這些技術具有一定的差異化。
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在三電技術方面有較強的實力。特斯拉在智能駕駛上獨樹一幟。埃安則深耕EV(純電車)和ICV(智能網聯),是為數不多的掌握原創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
從更高層次來看,他們都引領了一種趨勢,或成為一種榜樣。
去年,比亞迪銷量大幅增長,并宣布停止銷售燃油車。憑借純電和插混雙輪驅動,比亞迪取得市場認可,其勇氣與前瞻力可嘉。
特斯拉和它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獨具魅力和能量,被無數人和企業頂禮膜拜。在硅谷,馬斯克甚至比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還要厲害,因為他在多個領域都成績斐然。
埃安也頗具特色,有業內專家評價它是國企改革之典范。
去年9月,埃安召開創立大會,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為“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戰略協同董事。與多數因經營問題而改制的企業不同,埃安混改是為了迎接時代浪潮而主動出擊。
其步驟是研產銷一體、員工持股、引入戰略投資者、擇機上市。在上個月舉辦的2023上海車展上,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透露,埃安成功完成A輪融資,投后估值超過千億,超過其母公司廣汽集團,今年埃安將力爭實現IPO。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下,埃安展現了現代化國企的活力與風采。從市場成績來看,埃安是目前汽車領域國有企業改革較成功的代表。
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給了中國品牌更多向上的機會,使之能在世界舞臺與特斯拉等同臺競技。
在2023上海車展上,比亞迪、埃安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品牌吸引了法拉利、蘭博基尼、賓利、保時捷等汽車品牌高管駐足參觀。以往,中國品牌從未被如此關注過。
同樣受關注的,還有埃安旗下Hyper昊鉑品牌最新車型——Hyper GT。這款預售價為21.99萬~33.99萬元的轎跑,搭載AICS智能底盤系統、多融合智駕感知系統、風云三號紅外遙感技術和3顆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等高科技。
目前,在10萬~25萬元的主流價格區間內,埃安品牌占據較高的話語權,而昊鉑品牌則主攻20萬元以上的更高端市場。
從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來看,大多數傳統大廠轉型較慢,合資企業以及大部分脫胎于國有企業的新品牌,都發展得不夠快;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造車企業,隨時面臨生存危機——淘汰賽愈演愈烈。
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占據頭部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如比亞迪、埃安、特斯拉等,才有可能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但“BAT”并非可以高枕無憂。比如,對于特斯拉而言,需要考慮反復調整價格對用戶的傷害;比亞迪要擔心一味地擴張的風險;而埃安則要更快速地實現盈利。
今年以來,比亞迪和埃安勢頭強勁,但特斯拉卻頻頻遇阻。5月1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特斯拉宣布將召回超過110萬輛汽車,原因為“多因素疊加,可能增加長時間誤踩加速踏板的概率”。
今年的上海國際車展,特斯拉缺席了。雖然其官方未提供任何理由,但行業人士猜測,特斯拉一方面是為了避免重演其在車展遭遇的維權風波,另一方面則是并無新車發布。
此外,據外媒報道,即便去年以來特斯拉多次降價,但其銷量并未增長。最近,從來不投廣告的特斯拉,也決定嘗試打廣告。
由此可見,特斯拉的鯰魚效應正在逐步消退,這給包括比亞迪、埃安在內的中國汽車品牌帶來更多機會。未來,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BAT”格局或許還將生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