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民法典正式實施后,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一、民法典: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這意味著,新中國首部民法典即將問世,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將因這部法典的誕生而被深刻改變。
那么,民法后面多了一個“典”意味著什么?這部法典為什么對每個人都如此重要?從今天起新聞頻道將推出“打開民法典草案”系列報道,先來了解一下民法典跟我們每個人到底有什么關系。
每個人的每項權利在每時每刻都受到民法的保護,出臺民法典,標志著我國依法保護民事權利將進入全新的“民法典時代”。新編纂的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創下新中國立法史的新紀錄。
民法典正式實施后,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在新編纂的民法典草案中,“平等”與“保護”是貫穿始終的立法精神。如強化對胎兒利益的保護,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標準,宣示對弱勢群體的特殊保護,規定成年監護制度,增設專章規定居住權,以滿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等等。
此外,民法典草案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回應了當今社會的現實需求。例如,民法典草案單獨設立人格權編,突出保護人民的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不僅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創新,更蘊含著對人民權利的充分尊重和保護。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侵害個人信息現象,民法典草案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還首次將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納入保護范圍。
近年來,高空拋物墜物事件造成的悲劇屢次發生,民法典草案新增規定“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并細化各方責任,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法學院教授 王利明:進入到新時代以后,人民群眾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對民主法治,對于人格尊嚴的保護,對環境的保護等等,對于社會的公平正義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所以怎么樣能夠來充分實現保障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所以這就需要我們要頒布一部民法典,體現了民法典與時俱進,彰顯了它的這種時代性的特色。
二、民法典編纂:中國立法史上的里程碑
編纂一部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法典,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夙愿。
民法典的編纂與出臺,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大舉措。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制定一部民法典,我國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都因種種原因沒有取得實際成果,因此采取了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的辦法。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經制定了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制度基礎、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軼:我們現在進行的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五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這個決定中間,鄭重地寫下了“編纂民法典”這5個字,這就正式啟動了。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了“兩步走”的編纂工作計劃。
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民法總則,于當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民法典的編纂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民法典編纂邁出了第二步。
此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各分編草案進行了拆分審議。各分編草案均已完成了兩次審議,其中,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侵權責任編三個分編草案完成了三次審議。每次審議修改都要聚焦立法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
據統計,自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常委會審議至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七次公布各分編及民法典草案,累計收到410349人提出的951607條意見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軼:在民法典編纂的過程中間,常委會每審議一次,都會適時公布全民征求意見稿,就審議完了,馬上就會公布全民征求意見稿,這是干什么的?能夠給所有人民一個參與民法典編纂,建言獻策,表達自己意見和主張,這種民主參與的機會。
2019年12月,由民法總則和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并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并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軼:從人類以往的歷史來看,所有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法典的出臺,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政治保障,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決斷,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法典的編纂工作,這就為民法典的編纂工作能夠順利推進,可以說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專家表示,民法典作為“民事權利的宣言書”,是公民私權保護的基本依據,也將成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制度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法學院教授 王利明:為什么說民法典就是一部私權保障的宣言書?只有充分保護了私權,我們說才能全面實現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維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時它也有利于規范公權,因為私權保護好了,它實際上也為公權的規范確定了一系列的行為標準和依據。
民法典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匯編,更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反映了一個民族對一系列關鍵問題的基本立場。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軼: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法典,通常都是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處在上升期的時候制定出來的。這個原因就在于處在上升期的國家,處在上升期的民族,他們才有可能凝聚對人類所面對的這些基本看法的相應的共識。
三、民法典總則編:民法典的開篇與統領
民法典草案由總則編和6個分編構成,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正式實施,它既是民法典的開篇,也標志著中國的民法典時代真的來了。
民法典草案將民法總則納入總則編,基本保持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倓t編是民法典的總綱,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其他6個分編??倓t編中有很多內容跟我們生活密切,一起來看一下。
1.胎兒有繼承、接受贈與權利
一個胎兒還沒有出生,父親就去世了,那么這個胎兒有沒有繼承父親財產的權利?生活中,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情況越來越多。總則編草案中增加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這意味著,胎兒也可以繼承遺產或者接受贈與。
2.完善監護制度
針對現行監護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總則編草案對監護制度作了完善,明確了父母子女間的撫養、贍養等義務,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并就監護人的確定、監護職責的履行、撤銷監護等制度作出明確規定。
3.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個人信息被隨意侵犯、收集、買賣的情況日益突出,總則編草案中新增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軼:有的達不到動用刑法去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度,因為犯罪構成它是有犯罪構成要件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所以有的時候個人信息的泄露達不到那個程度怎么辦?你可以用民法的方式去尋求救濟,所以它構成一個立體和綜合的一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的法網。
4.未成年遭性侵 18歲后仍可訴
現實中,一些未成年人遭性侵案件中,因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甚至許多未成年人不敢通過法律尋求保護。等到成年后,再去尋求法律救濟,卻往往已超過訴訟時效。為此,總則編草案中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從而有利于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在其成年后通過法律途徑主張自己的權利。
5.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
近年來,因誠信缺失和保障不力,不敢見義勇為、不敢做好人困擾著人們,不要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一直是公眾的強烈呼聲。針對如今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實際,總則編草案中將見義勇為的行為通過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規定:
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 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總則編草案對現行的民法通則進行了補充、完善和發展。例如,民法通則中對民法的基本原則僅歸為一條,總則編草案確立了“自愿、平等、公平、誠信、公序良俗、綠色”共六項民法基本原則;結合司法實踐經驗,將民法通則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延長為3年。(記者 張賽 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