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重壓之下,高仿App仍然活躍在黑產市場。1月28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當前仍有軟件開發團隊提供高仿App制作業務,貸款類App售價不一,但無法在應用商城內上線。同時,高仿App還可以留存、備份用戶數據,在遭到舉報后換一個“殼”便可重新使用。高仿App屢禁不止,詐騙行為也仍在繼續。法律人士對此則明確表示,買家如果利用App實施詐騙活動,賣家可能構成詐騙的共犯。
在線定價上架受限
1月28日,北京商報記者通過某網絡社交平臺的“小廣告”注意到,不少軟件開發團隊宣稱承接各類App制作活動,提供的部分模板樣本與官方平臺如出一轍。
通過對方留下的聯系方式,北京商報記者與其取得了聯系。在北京商報記者提出想要制作一個與現有貸款類App相同的App時,對方表示沒有問題并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產品展示鏈接。鏈接顯示,公司可開發軟件包括語聊直播、微盤交易所、金融項目等多個板塊。在金融項目板塊中,展示案例包括“隨心小貸”“代還管家”“螞蟻金服”等3個產品名稱。
對于北京商報記者隨意給出的一個在蘋果應用商城內上線的借貸類App,該商家稱可以1:1完成制作,包括源代碼、界面美化等費用在內,報價為5500元,后續每月運營費為2000元,服務器續費另算。“仿造的App可以通過二維碼下載,要是想在應用商城內上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定價。”
而另一同樣承接貸款類App開發的商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1:1制作軟件,最終價格由App內置功能實現的難易程度來決定,只需要提供想要的App便可以在線報價,貸款類App價格整體相差不大。對于北京商報記者提供的一款某上市公司旗下信用卡分期借款軟件,對方給出的報價為2.98萬元,工期20天,后續可免費維護。同時,該商家強調稱,可免費提供數據備份服務,如果后續仿造的App被舉報,可為買家更換域名和服務器繼續使用。
至于如何在應用商城內上架,該商家介紹稱,如果是其他類型App上架,在團隊開發完成后僅需要支付應用市場所需費用即可,相較于蘋果應用市場,安卓應用市場所需費用、周期等均較少,“但是貸款類App是沒有辦法上架的,現在我們也做不了,審核限制太高,現在根本不會通過”。
對此,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孫揚表示,不同于其他類型的App,貸款類App存在大量風險,涉及非法放貸、騙取用戶敏感信息、詐騙等多方面。高仿類App主要是借助被仿造平臺的品牌效應,從而快速地實現用戶擴展,成本低、收益高,但大多是在施行違規操作。
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鵬則明確表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針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的行為獨立入罪,涉嫌幫助網絡信息犯罪活動罪。尤其是金融領域的高仿App,制作動機不純,交易雙方均不應該存在僥幸心理,買家如果利用App實施詐騙活動,賣家可能構成詐騙的共犯。
花式變身防不勝防
北京商報記者多方了解到,當前借貸類高仿App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假冒App,吸引用戶在App內自有渠道借款,實施高利貸、套路貸;另一種則是通過激活銀行卡、預交服務費等不同話術直接對用戶實施詐騙。一名曾經從事714高炮類App開發工作的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制作一個高仿App并不費事,當前業內有許多小型軟件開發類公司專門從事此類工作,甚至部分App源代碼都可以通過購買獲取,后續根據買方具體需求簡單修改即可。以消費金融類平臺為例,App仿造出來之后,消費金融平臺原本的還款時間、利率計算等難以符合買家需求,便會對該部分功能進行單獨修改。
該研發人員進一步介紹指出,高仿App最主要的還是利用用戶對于正版平臺的信用,交易對象實際上就是一個“殼”。即便是被舉報后無法使用了,但用戶數據已經保存在后臺,換一個“殼”便可重新使用。不過,該研發人員表示,當前由于監管環境趨嚴,不少第三方支付公司終止了與現金貸平臺的合作,“操作高仿App成本低,但沒有支付渠道會有點麻煩,壞賬的風險也要自己承擔”。
正如前述研發人員所言,借貸類高仿App多利用用戶急需用錢的心理,降低用戶心理防備,實施詐騙活動。高仿App當前仍有市場,也意味著圍繞其發生的詐騙行為仍在繼續。兩名曾被誘導下載高仿App的用戶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通過對方提供的二維碼下載借貸類App后遭遇詐騙。
孫揚認為,當前不排除部分借貸平臺的員工,在公司內獲得客戶借貸信息后泄露給他人。用戶想要避免這種風險,應該明確正規貸款平臺客服人員不會用個人的聯系電話與用戶聯系,也不會通過其他方式收集用戶身份、銀行卡等信息,“正規的線上貸款都是通過模型批量化審批的,絕對不要相信人工審核借款的說法”。
“這與此前電商領域的‘退貨’等詐騙流程如出一轍,涉及金融領域高仿App的一大風險,即竊取個人隱私信息,進而牽扯到信息非法倒賣、實施精準詐騙等,”金融科技領域資深專家蘇筱芮指出,“用戶也應該提高警惕意識,多方驗證App是否來源正規,不輕易透露個人信息及敏感賬戶信息、驗證碼等。”
屢禁不止如何防范
不只是消費者受騙,高仿App的存在也讓被仿冒的正規平臺如鯁在喉。一名金融行業從業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前,其所在公司旗下平臺曾由于未注重軟件著作權的審核,被人鉆了空子,打著公司旗號、實則為貸款超市的高仿App,一度在應用商城內上架,多方投訴后才得以解決。
另一名行業從業者則指出,高仿App開發行為較為隱蔽,平臺方很難發現問題。即便是在發現假冒后,想要進一步打擊背后犯罪分子,也并不容易。“有時候我們會聯合警方悄悄摸底一鍋端,但也不是每次都能抓到人。”
為了提高用戶警惕,由中國消費者協會等部門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曾多次發文提示用戶防范“山寨/高仿App”。不少平臺也加強了用戶提示,1月28日,360數科旗下360借條反詐實驗室統計發布2020年八大電信騙局,其中便提到了“偽造借款App”。
多重打擊之下,高仿App為何屢禁不止?蘇筱芮認為,原因一是高仿App產業鏈相關從業人員法律意識淡薄,為牟利不惜鋌而走險;二是頂層制度尚未完善,缺乏明確的部門分工內容與相關處置細則;三是一些被仿冒機構也缺乏有效的約束手段,通常以“風險提示”為名發布通告,維權難;四是打擊力度不夠,通常是產生了不良結果后再去處置。
對于如何打擊,孫揚指出,要通過計算機技術,監控互聯網上的App資源并進行自動識別。同時,要制定保護App產權的法規,對于仿冒等行為要進行頂格處罰。再次,應用商店也應擔負起責任來,切實通過AI和人工審核雙保險,讓應用市場中的仿冒App無所遁形。
“監管環節前移是較為重要的手段。近年來,監管為整治洗錢、跨境賭博、電信詐騙等案件,前置監管環節從支付端入手,斬斷違法、涉賭資金鏈。”蘇筱芮建議,一是從頂層制度著手,完善高仿App等相關不法行為的認定情形,厘清各部門監管職責分工;二是加強應用市場中的App監管,對于監管不力的應用市場App審核責任人,應對擾亂市場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擔責;三是設立專門的投訴舉報渠道,暢通個人、企業主體反饋流程;四是加大司法打擊,專門樹立一批大案、要案典型以震懾不法分子,肅清行業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