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個慢變量,但在國民經濟生活中作為一個長周期因素影響深遠。近些年我國持續走低的生育率一直都是公眾關心的熱點話題。
今年人口大概率負增長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2020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同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為1.45‰,雙雙創下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
2020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雖然創下43年新低,但畢竟還是正增長,人口總量還是增加的。但就在今年,2021年,我國人口極有可能是負增長的。
有自媒體“財經新知”在今年8月份整理了一份一些地區政府披露的人口生育相關的數據,發現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77%,而去年出生人口是1200萬,比2019年下降了18%,所以16.77%的這個數據不算離譜,如果延續這個下降速度,今年全年的出生人口會降至998.76萬。
2020年全國死亡人口997.5萬,考慮到全國老齡化的程度,近幾年死亡人口是逐年遞增的,每年大約增加5-8萬的樣子。
因此,今年全國死亡人口預計超千萬,而出生人口會跌破千萬,總人口大概率將是負增長。
“財經新知”還搜集了紙尿褲的銷量這一關聯數據進行佐證。
EARLY DATA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紙尿褲線上銷售在減少:京東、京東全球購、淘寶、天貓、天貓國際平臺紙尿褲總銷售額同比下滑16%(至78億),銷量同比下滑13.2%(至8240萬件)。2021年上半年,嬰兒紙尿褲產品進口量約4.56t萬,下降34.56%。
如果上述18個地區的樣本代表性足夠強、推測偏離度不高的話,中國人口的峰值將會就此定格在2020年的七普數據上:14.1178億人!
有些苦可訴,有些痛難言
中國人的生育率這是怎么了?
筆者之前在金融機構工作,我們考察一個信貸客戶,主要是看對方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
同樣的,我們分析生育率的下降也可以從這兩個維度來研究: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
先說生育意愿吧。
意愿是一種不太容易量化的指標,而且也容易發生變化。所以分析生育意愿,我們不看那些冷冰冰的數字,不妨看看一個個鮮活的“心聲”。
筆者選取了“中國新聞周刊”公眾號刊發的《全國人口出生率再創新低,影響幾何?》下面的幾條代表性留言與大家分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年輕人的生育壓力所在。
留言一:養不起,一個就讓我五年沒上班。剛上班一年,天天回來還得去托管班接娃,前段時間生小小的病娃就花了一萬多。明年小學還不知道去哪,醫療教育兩座大山快壓垮了整個家。
留言二:90后,普通家庭,沒生的時候想著一定要個二胎,生了之后一胎都不想要了。費時間、費錢、費精力、沒自由、身體素質下降、丟了工作……進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對我這種普通家庭的人來說,暫時還沒看到有什么值得要二胎的地方!
留言三:現在養一個都困難,深有體會,每月奶粉紙尿褲亂七八糟一個月3000多,再加上房貸、個人基礎生活,都得8000多才勉強夠。還不能買其他的,看病都看不起。
留言四:我是96年的女生,研究生畢業開始還5萬的學貸,一個月工資四五千,需要租房子住,我為什么要結婚?我結了婚養孩子,給孩子花我這所剩無幾的工資?出身農村的我,小時候只上過一年學前班,一二百塊錢學費,慢慢的,到了本科我才知道幼兒園竟和本科一樣,一年四五千!小時候吃煎餅、家常飯長大,也不用上補習班興趣班,寫完作業就在大街上玩兒,丟沙包,現在的孩子補習班打卡,從小就開始內卷,完全不是個孩子了。時代變了,我不可能辛辛苦苦上完學,掙著為數不多的工資,生個孩子讓我焦慮,讓我來內卷的。我對不起我自己,也對不起這個被迫內卷的孩子。
留言五:作為一個未婚90后,理想情況是想要至少2個娃,但是所有的女性同事都在潑冷水,幫我打消這個念頭,給我列舉了各個年齡段的消費,平均下來一個娃一年是10w,多一個就加10w,想想自己兜里的工資,還是先養好自己吧。
點贊數最多的一條留言是:別說現在人們不肯生,90后00后其實大多連結婚都不想了。
這個是有數據支撐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結婚登記人數共計814.33萬對,較2019年減少了113萬對。這也是自2013年達到1346.93萬對后,連續7年下降。這一數字也創下了自2003年以來,近17年的新低。
再來說說生育能力方面。
一方面,生育旺盛期的育齡婦女人口不斷下降。“十三五”時期,20-34歲生育旺盛期婦女人口年均減少340萬人,2020年同比減少366萬人。
另一方面,不孕不育人群在大幅增加。
懷孕這件事,有人閃轉騰挪卻意外收獲,有人千辛萬苦卻不可得。當有人還在糾結要不要生娃時,還有一群人,正為生不出孩子而著急。
醫學上講,不孕不育癥是指在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情況下,規律性生活嘗試懷孕超過12個月后未能實現妊娠。世界衛生組織曾預測,不孕不育癥將被列入21世紀人類三大疾病之一,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
據中國人口協會、國家計生委聯名發布的《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顯示,中國的不孕不育率從20年前的2.5%-3%攀升到12.5%-15%,患者人數超過5000萬。換句話說,我國平均每8對夫妻中就有一對遭遇生育困境,而且不能生育的夫妻呈年輕化態勢。
雖說這個調研報告冠以“現狀”,但筆者檢索了半天,確認這個網上流傳的版本是2009年的數據,而真正的“現狀”數據在一家上市公司那里。
2019年,“輔助生殖第一股”錦欣醫療在港交所上市,其上市招股書上有這樣一項數據:
中國不孕癥夫妻在逐漸增多,據研究預計,中國不孕癥患病率將從2017年的15.5%增加到2023年的18.1%,2017年中國大約有4770萬對不孕癥夫婦,預期于2023年將增加至約5620萬對。
也就是說,現在不孕不育的人群就有約1億,相當于10年又翻了一番。
上市公司為了市值維護,數據可能有所夸大,但患者人數超過5000萬看來是不虛的。
從性別上來看,不孕不育癥的發生,一半多來自男方,三成多來自女方,一成多來自男女雙方。
據美國外交學會全球健康高級研究員黃延中稱,中國男性的精子計數(即每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數目)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1億個,大幅下降到了2012年的2000萬個。研究認為,伴隨著經濟發展的壓力加大、污染、結婚及生育年齡推遲、抽煙及喝酒等可能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
概括來講,能生的越來越少,不能生的越來越多,導致整體人口的生育能力在大幅下降。
也就是說,雖然二孩放開了、三胎放開了,但是結婚意愿下降、生育意愿下降、生育能力下降是擺在我國人口問題面前難以逾越的三座大山。
延遲退休,你準備好了嗎?
人口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對社會經濟發展都是基礎性和全局戰略性的變量。
總量變少、結構變老的人口變化,宏觀上,對經濟增長、資產價格漲跌、產業格局變遷等方面都會帶來持續性的挑戰;微觀上,則是我們該思考如何老有所養,如何體面地安度晚年,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是,鋪墊了許多年的延遲退休,可能就要借此落地了。
我國現行的退休制度是在20世紀50年代制定的,規定男性年滿60歲退休,女性干部年滿55歲退休,女性工人年滿50歲退休。這一政策一直到現在近70年從未做過調整。
當時是根據建國初期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勞動條件和用工方式決定的。然而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和社會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壽命也從40多歲提高到了2020年的77歲。
人和經濟社會的重大變化是退休制度變革的一個外因,但更重要的內因是日漸拮據的養老金。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退休人數將超過4000萬人,而勞動年齡人口將凈減少3500萬人。養老金制度就是拿年輕人的錢來贍養退休的老年人,可年輕人越來越少,生育也越來越少,老年人卻越來越多,預期壽命也越來越高,以漸少養日多,殆矣。
人社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的總收入為5.02萬億元,總支出為5.75萬億元,年底累計結余6.13萬億元。也就是說,2020年我國社保基金有7300億元的赤字。長期赤字下去,累計結余也會消耗殆盡的。
根據2019年4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報告《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累計結余到2035年就可能耗盡,到了2050年,幾乎1位繳費者就需要贍養1位退休者,這意味著,那時候的老年人大概率是指望不上基本養老金的。
另外,由于中國靈活就業的人員較多,這個群體很多人繳費到了最低繳費年限15年就不交了,觀望情緒濃厚。10年前斷保的比例只占參保人群的10%,但今天已經擴大到20%了。2017年,全國有5300萬人斷保,由于斷保減少的養老保險基金高達5500億元。
基于嚴峻的人口形勢和社保基金形勢,延遲退休政策的落地速度勢必會步伐加大、進程加快。
今年3月份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就明確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同時,規劃也提出逐步提高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也就是說,不能只交15年社保就可以一勞永逸地領取養老金了,最低繳費年限很有可能改成18年、20年。
四個月前,7月23日,寧夏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征求意見工作首場座談會在銀川舉行,來自全區各行各業的30名代表一致表示擁護和支持國家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寧夏已經開始了,全國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