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恒豐理財日前順利落地,目前全國先后已有24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年內獲批理財子公司數量為6家,已開業數量達20家,還有多家地方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相關議案已獲股東大會通過。業內人士預計,在資管新規下,為了獲得較穩定的高額回報,同時面向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理財子公司參與權益類資產是未來趨勢,五年后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或將達到10%以上。
銀行理財子公司加速落地
時值年末,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擴容明顯提速。恒豐銀行12月16日發布公告稱,恒豐銀行新一屆董事會同意出資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全資設立恒豐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這也意味著恒豐銀行將成為第11家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股份制銀行。
事實上,自11月起,股份行就掀起一波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熱潮。12月10日,民生銀行出資50億元籌建民生理財獲批;浙商銀行也在11月末宣布,擬出資20億元全資設立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
截至目前,全國已先后有24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年內獲批理財子公司數量為6家,已開業數量達20家。從注冊資本來看,目前六大行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已經累計超過600億元,發行產品數量超2100個,其余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則多在10億元至20億元左右。與此同時,廣東順德農商行、江蘇江南農商行、寧波鄞州農商行等多家地方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相關議案也均已在各自股東大會上獲得通過。
隨著理財子公司加速落地,銀行理財的產品體系也進一步豐富,打破剛性兌付以及實現產品凈值化正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
從理財產品發行類型上看,預期收益型產品數量占比不斷下降,凈值型產品數量占比不斷上升。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總量為7326只,環比增加941款,增長15%;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數量為13669款,占總量的64.98%,環比減少2796款。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設立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對推動理財凈值化轉型起到促進與加速作用。首先,母行與理財子公司天然具有關聯性,母行能夠為理財子公司提供和協調各類資源,幫助其成立及后續發展,助力銀行理財產品的過渡與轉型;其次,理財子公司發展遵循的是市場化規律,在業務風險的處置上與母行隔離,這與凈值化產品背后體現的精神一脈相承。
不過,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表示,目前投資者對凈值化產品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面對凈值化理財新產品,投資者較難在短期內改變以往的‘儲戶思維’。同時隨著資管新規的推進,大資管時代來臨,激烈的競爭環境對銀行渠道銷售能力、客戶服務能力、資產配置能力以及投研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性要求。”他表示。
權益資產配置顯著提升
從2019年6月第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正式開業至今,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經歷了近一年半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來,理財子公司發行權益類產品的速度明顯加快。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共有9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產品數量合計100款(含移行產品)。2019年共發行47款,其中43款均為母行遷移產品;2020年發行53款,僅有4款為母行遷移產品,另外49款均為理財子公司新發的權益類產品。新發權益產品數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超12倍。
“銀行理財子公司多以中風險等級產品為主打,其配置結構主要以固收打底,通過增配FOF和權益投資等增厚收益。”普益標準研究員趙迪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實施后,單純通過債券投資獲得穩定且高額的回報是不可持續的,且面向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有發行不同波動水平產品的必要,因而未來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是大趨勢。
“為了發揮銀行理財的創新作用,一定要逐步加大權益資產的配置。”交銀理財總裁金旗也在此前公開表示,權益資產配置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目前銀行理財在二級市場的配置普遍偏低。他預計,當前權益資產在銀行理財中的占比大概在3%左右,在三至五年之后或將達到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監管層曾多次鼓勵銀行理財向權益類轉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此前在陸家嘴論壇表示,要加大權益類資管產品發行力度,支持理財子公司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并要求推進銀行與基金公司、銀行與保險公司等各類機構深度合作,鼓勵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將更多符合條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納入合作機構名單。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日前也表示,支持銀行理財公司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鼓勵將更多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人納入銀行理財合作機構名單。
“相較權益類公募基金,理財子公司配置權益資產的主要優勢在于可以間接投資信貸資產,直接投資信貸資產收(受)益權等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且在投資其他公募基金時沒有相關比例限制。”普益標準研究員康箐蕓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未來理財子可以適當配置部分非標資產以增厚收益,同時需要組建自己的人才團隊,加深與公募基金的行業交流,以克服權益類投研積累不足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