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及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熱點 > 正文

2022開年 “眼茅”愛爾眼科再遇煩惱

來源:首條財經 時間:2022-01-18 16:22:54

2022開年,“眼茅”愛爾眼科再遇煩惱。

1月6日股價38.8元,下跌6.6%;之后三個交易日收跌,11日收報36.28元,創1年來新低。截止1月17日收盤,股價35.53元。相比2021年7月的72.27元高點腰斬、市值半年蒸發千億。

股價震蕩,明面源于一場“回扣”質疑風波。

01

轉介費是與非

1月6日至1月13日,與愛爾眼科纏斗一年多的醫生艾芬連發猛料:公布四份表格,曬出江蘇宿遷愛爾眼科“手術回扣明細”,質疑其存在賄賂醫生和公職人員的行為。

該資料稱,在2017年-2019年期間,宿遷市多個縣市區多名醫生、公職人員、社會人員以“轉介人”身份收取“轉介費”,每筆金額從幾百元至2000余元不等。名單詳細羅列出聯系人、金額、開戶行、卡號、患者姓名、手術日期、病種、手術費等重要內容。涉及500多名患者,總金額80萬元。

消息一出,愛爾眼科登上熱搜。

1月9日晚,涉事醫院宿遷愛爾眼科醫院回應稱,“目前網傳的信息,該院于2019年已按董事會相關要求進行整改,嚴肅處理了違規員工,并撤換管理團隊。”

對此,業內說法也不一。

1月8日晚,宿遷愛爾眼科醫院一自稱高管者向媒體表示,所謂“回扣”在醫院就是轉介費,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是個行業潛規則,任何行業都有,就算我們兩個是兄弟,給你介紹個活干,總要感謝我一下。”

有業內專家認為,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背景下,不少知名眼科醫生會在公立、民營醫院同時執業,如公立醫院手術排期緊,醫生會將患者介紹到自己執業的民營醫院手術。真正的轉介費,應屬企業市場推廣與市場開發費用的一部分,并無法律禁止規定。

行業分析師李晨表示,艾芬所稱的回扣實為轉介費,在一些民營醫院較為常見。但常見不代表合理,若艾芬公開明細屬實,則該院或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

有律師指出,轉介費不僅損害醫療服務秩序,且易增加公費醫療及患者負擔,應依法查處。

孰是孰非,留給時間作答。

可以肯定的是,愛爾眼科需要更有力的回應。若指控屬實,且額度高,愛爾眼科不止要被聲討、更有被處罰可能。若不屬實,市場、輿論都須還其一個清白,而那些惡意舉報者也應受到法律制裁。

往期看,已有實錘處罰。

2020年6月17日,河北衡水市監局下發處罰文件,對衡水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處以19萬元罰款,事由是該單位通過醫生介紹患者,按手術費一定比例轉賬給推薦醫生。

02

擴張是與非 警惕大而不強

官網顯示,愛爾眼科成立于2003年,2009年作為首批28家上市公司之一登陸創業板。12年來,公司市值一路飆升,從最初的69億元接連突破百億、千億大關,2021年一度超過3600億元。

業績也不逞多讓,總營收從2009年的6億元增至2020年的119億元,增幅19倍;歸母凈利從2009年的0.9億元增至2020年的17.2億元,增幅18倍。

雙熱的“白馬”行情,讓其被喻“眼茅”。

而繁華背后,高速擴張是一大利器。如此次陷入“回扣門”的宿遷愛爾眼科,正是愛爾通過基金收購的機構,其還未正式納入上市公司報表。

行業分析師郝瑞表示,這也是愛爾眼科的常見打法。“體外孵化”醫院一開始不進入報表,待整體經營盈虧衡后再以并購方式納入體內。好處是既保證了擴張速度,又規避了試錯風險、減少開拓階段的凈利影響。

并購+自建雙驅動,愛爾眼科規模迅速擴張。公司官網顯示,愛爾眼科已在全球范圍內開設眼科醫院及中心720家。2020年,中國內地年門診量超1000萬人次,手術量超100萬臺。相較2019年上市初的19家醫院,數量增長38倍!

進入2021年,并購動作更為吸睛。上半年收購了武漢愛爾黃陂醫院60%的股權、漢中愛爾86%的股權、丹東愛爾55%的股權、臨沂愛爾51%的股權和重慶萬州愛爾80%的股權,以及新設了湖北愛爾、漣源愛爾、株洲愛爾、海南博鰲樂城愛爾等門診部或診所。

進入2021年8月,愛爾眼科又宣布收購日照愛爾、威海愛爾、河源愛爾、江門新會愛爾,以及棗陽愛爾、鞍山愛爾、滄州愛爾、阜陽愛爾、廊坊愛爾和秦皇島愛爾部分股權,交易總金額超6億元。

2021年底,愛爾眼科再拋一份大手筆并購公告,用5.01億元并購14家醫院股權,這些醫院分布在義烏、沅江、蓋州、佳木斯、賀州、重慶北碚、固原等三線或三線以下城市。

據Wind顯示,自上市至2020年6月,愛爾眼科融資總額超131億元,所募資金大部分投入到擴張中。

大手筆擴張,增肥體量也增厚了業績。2021年前三季,愛爾眼科營收115.96億元,同比增長35.38%;歸母凈利20.03億元,同比增長29.59%;扣非歸母凈利21.75億元,同比增長37.58%。

然擴張也是一把雙刃劍。并非簡單的一買了之、一開了之。極度考驗企業的標的選擇、業務協同及綜合運管能力,一旦超出駕馭力或市場突變,金瓜可能瞬間變雷。除了上述風控翻車,業績拖累也是一大考量。

簡言之,大不代表強、更不代表優,大口頭也有大煩惱。

2021第三季,愛爾眼科營收下滑3.48%,至42.48億元。

同時商譽高企。2018年-2020年,公司商譽初始金額分別為21.89億元、30.83億元、46.66億元,占資產總額分別為22.74%、25.92%、30.03%。截至2021年9月30日,愛爾眼科商譽41.26億元,而凈利為20.03億元。

另外,體量擴張不止帶來收入增加,也帶來支出增加。

2021年1-9月,愛爾眼科銷售費11.07億元,同比增長49.43%,其解釋稱主要系經營規模擴大、推廣活動增加、市場人員薪酬支出增加所致。

刺眼對比的是,研發投入占比幾乎停滯。2018年-2021年9月,分別為1.22%、1.53%、1.38%、1.36%。

是否重營銷輕研發?不禁疑問,擁有炫目業績體量的愛爾眼科,業績質量咋樣?發展底色有多強,后續成長、可持續幾何?

玩味的是,打開愛爾官網,映入眼簾的便是打造“產學研”高地。

試問,不足2%的研發,能建立多少核心技術壁壘、價值壁壘、高地有多高呢?

說千道萬,不如白銀一片。

03

醫療糾紛是與非 品控經好念不?

或許,也有急迫與無奈。

由于市場廣闊、客戶增量大、壁壘高,眼科一直被譽黃金賽道。數據顯示,我國眼科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461億增到2020年的1410億,其中,民營眼科醫療機構的增長率比公立更高,行業年復合增長率超20%。

行業萬馬奔騰中,頭部愛爾眼科自然也無躺贏可能。只是,跑馬圈地也要把好節奏、做好品控風控。眼科是一門精細生意,專業生意,一旦駕馭力超線,亂象往往給患者帶來痛苦,也讓企業口碑折損。

相比上述行賄質疑,外界更關心的還是愛爾眼科是否存在“過度醫療”。

如有網友評論,“有多少人拿了回扣不是重點,問題關鍵在于其中有多少不該做手術的患者,因為相關人員在利益驅動下,誘騙患者做了絕不該做的高價手術和治療”。

這或也是舉報人艾芬,一直纏斗糾結的地方。

作為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已不是第一次曝光愛爾眼科。2020年12月底,其在微博發文質疑愛爾眼科對自己的眼睛治療不當,導致視網膜脫落。

據艾芬自己陳述,2020年5月,其去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經檢查,該院副院長王勇稱其右眼患有白內障,為其操作白內障并人工晶體植入手術,累計花費約2.9萬元。

然幾個月后,艾芬右眼視力逐漸惡化。在武漢市某醫院重新檢查后,眼科醫生表示,是眼底變后惡化導致右眼孔源視網膜脫離,如能及早發現并治療,病情可能不會如此嚴重。

消息一出,輿論燃了。2021年1月4日,愛爾眼科公布自查報告,稱“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在此事件上存在醫療管理規范執行不到位、責任心不強的問題。”但報告堅持認為,患者右眼視網膜脫落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

于是,兩者陷入爭執,目前糾紛仍沒解決。

艾芬不是個例。2021年3月,愛爾眼科前員工桑林在微博發文稱,由于術前主刀醫生未按要求對手術方案及手術后遺癥、禁忌癥等進行詳細溝通,自己屈光手術后第一天裸眼視力0.25。經三年多治療,雙眼裸眼視力依然下滑至0.05,矯正視力僅0.2。

據桑林自述,上述手術自己意愿并不強烈,在醫院領導多次建議后,最終于2017年8月做了全飛秒屈光手術。據介紹,桑林于2017年3月1日入職重慶麥格市場部。2017年,重慶愛爾麥格醫院提出完成年營收破億目標,各科室動員自己親屬及其他社會資源做屈光手術,且為本醫院員工推出5折優惠活動。

而此次曝光“回扣”明細的,同樣是一名患者。其在一位熟人介紹下,2020年5月在愛爾眼科進行白內障手術。術后狀況不樂觀,右眼幾乎完全失明。

該患者認為,在愛爾眼科就診時,醫生沒有仔細檢查眼底,以致延誤發現及治療視網膜脫落的時機。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指出,醫療無小事,非公醫院更要重視醫療質量、醫療安全,這是獲客率的基礎,更是醫院生存關鍵。無論此次回扣門,還是上述不當醫療質疑,孰是孰非都應給愛爾眼科敲響一記警鐘。相比規模、速度,念好質量口碑經、運營規范經更重要。

的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塊頭越大、速度越快,越需警惕犯錯幾率。

事實上,這些年愛爾眼科醫療糾紛不斷。

2017年,武漢愛爾眼科因人工晶體安裝失誤,導致患者左眼失明。2018年,葫蘆島愛爾眼科因診療過失,導致患者視網膜脫落。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數據統計,2014年到2020年,愛爾眼科作為被告的醫療損害相關案件共75起,賠償金額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

此外,還因虛假廣告被監管點名。有媒體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愛爾眼科子公司因出現違法廣告、違規生產與銷售等行為,受到行政處罰100次左右。

黑貓投訴臺上,相關愛爾眼科專業、合規的投訴也是焦點。

04

增持是與非 眼茅新形象

創始人兼董事長陳邦曾言,愛爾眼科的高質量發展不代表犧牲速度,不會犧牲業績。

能兼顧質量、速度、業績,當然最好。然面對一系列“挫敗”與紛擾,不知陳邦是否會對質量、速度、業績有新的認知。

的確,愛爾不缺警鐘。缺的是痛定思痛、力變深變。

規模越大、責任越大,愛爾眼科需要警惕衍生影響。有輿論指出,上述被曝光企業是否只是冰山一角?其他數百家連鎖醫院、體外孵化醫院有無相關問題?

如何打破質疑,扭轉不利態勢。

1月6日和1月11日,愛爾眼科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劉多元和董事、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吳士君分別增持自家股票,劉多元增持10.28萬股,吳士君分兩次增持6萬股。

1月12日晚公告,愛爾眼科副董事長、總經理李力增持該公司股票30萬股,同時擬在6個月內再增持不低于500萬股,增持價格不高于50元/股。

1月14日公告,副總經理唐仕波和副總經理馮珺增持自家公司股票2萬股、3萬股;增持后,兩人分別持有愛爾眼科91.97萬股、58.2萬股,分別占該公司總股本的0.017%、0.0108%。

接連5份高管增持公告,展示發展信心、提振股價之意肉眼可見。然從上述走勢看,真金白銀祭出的“殺手锏”效果有多明顯呢?

結合上述分析,增持表決心只是一方面,在夯實規模質量、規模效應的查漏補缺上,愛爾眼科還要釋放更強預期、更高效實操。

迷霧之中,較勁時刻,市場也有分化之態。

2021二季度持倉8200萬股的高瓴資本,在三季度幾乎清倉,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也從第九大股東退出。

但亦有公募、券商看好其后市,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證券投資基金大幅增持至1.09億股,股東榜單一躍升至第三。

東方財富證券認為,愛爾眼科在并購方面,完善醫院分級連鎖體系,實現穩步擴張。公司建立并完善各省區域內的縱向分級連鎖網絡體系,多個省區形成“橫向成片、縱向成網”的布局,區域內資源配置效率及共享程度進一步提高。隨著醫療網絡不斷完善,分級連鎖優勢和規模效應將進一步凸顯。

南京證券認為,公司體外培育眼科醫院,再注入上市公司的模式,為公司長遠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給予“推薦”評級。”

冰火交織,這也是一家龍頭企業該有的資本熱度。話題背后,不乏對其殷殷期待。

截止1月18日13點35分,愛爾眼科上漲1.77%,結合17日的微漲,股價已有企穩之色。這是一個好兆頭。

不過,穿越股價起伏、市場冷暖,更關鍵在于,愛爾眼科該有什么合規反思、當家人陳邦該有什么發展戰略的穩優改變。這是杜絕二次翻車、沖破價值迷霧,提振內外信心的關鍵。

時間已很緊迫,放眼市場,競品磨刀霍霍,不缺替代者。除了A股上市的光正眼科外,普瑞眼科、何氏眼科、華夏眼科均已成功過會。

可以預見,又一輪跑馬圈地或已在路上。

面對追擊后浪,愛爾眼科靠什么維護“眼茅”榮光,是否需要新故事、新形象?面對上述4個是與非,陳邦又有哪些抉擇與改變呢?

標簽: 愛爾眼科 轉介費 醫療糾紛 基金收購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