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師》播出之后口碑兩極分化,引發爭議。國產劇中,心理題材非常罕見,對于很少接觸心理知識的普通觀眾來說,《女心理師》中的很多案例讓人深有感觸,看過之后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啟發,但作品的表現手法又削弱了劇情的現實感,讓人生出“花俏炫酷的包裝不如寫實表達”的遺憾。
《女心理師》在播出之后便引發媒體和社會的關注,一方面是由于該劇改編自作家畢淑敏的小說,畢淑敏本就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對該領域有專業的見解;另一方面,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越來越多的人從向外尋求幫助解決問題,轉變成向內探尋自我獲得自洽,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年輕人越來越關注的時代問題。
很少有國產劇能像《女心理師》這樣深度披露一個行業的大量秘辛。比如在該劇開篇,女主角賀頓通過建議信任關系、穩定對方情緒、建立共情、評估危險程度以及給出建議的步驟,成功干預了女生尤娜的自殺行為,這一系列的步驟,基本符合心理咨詢師干預自殺的基本流程操作;當賀頓向尤娜的父母解釋心理問題的時候,使用火柴來代表不同的個體,從而將存在的問題外化并且更容易讓當事人認同與接受;而當賀頓成立心理咨詢室挑選家具時,劇情安排主人公專業解讀——選什么樣的沙發、做什么位置與咨詢者暢談等,能夠體現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水準。心理學是對人性有深刻認識的科學,《女心理師》從具體案例出發,去探尋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劇中很多專業橋段都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認可。
盡管劇情抓住了原生家庭和社會壓力引發的種種心理問題,切中了社會脈搏,但《女心理師》播出后并沒有收獲一致好評,部分觀眾在網上甚至給出了超低分,其中的原因來自于該劇的劇情設置與表現手法略顯“業余”。劇情前兩集,就上演了男主角通過人工呼吸搶救女主角的劇情,劇中一幕幕“意外”都是一般青春題材中的常規套路,目的是讓人物在劇集開篇就能迅速產生關系或者升級人物關系,這些俗套劇情讓這部心理劇的開篇看上去不那么專業,甚至會讓人誤以為這又是一部披著職業劇外衣的青春偶像劇。
可能出于首部心理題材劇的不自信,《女心理師》找來了擅長懸疑題材的導演柯汶利,給作品穿上了花哨的外衣,除了借助了青春劇類型,一些案例還要包裝成具有懸疑色彩的探案故事,甚至在一些畫面中表現出部分“陰間”氣息。
為了凸顯主人公心理師的作用,賀頓一出場就強行立“專業人設”展開自殺干預,挑戰了很多人對心理師的認知,稱得上是整部作品最大的敗筆,再加上一些“炫酷”的特效手法,“男主會飛、女主有天賦異稟的‘順風耳’”,這些削弱作品真實感的人物設計最后都淪為槽點。
劇中還有一個展現導演功力的長鏡頭,勾勒出存在心理隱憂的人物群像,費力不小,卻沒能引發觀眾普遍共鳴??梢岳斫庵鲃撛噲D通過調動各種手段,把缺乏戲劇感的心理咨詢故事表達得豐富一些,但結果適得其反,心理師成了神探,心理劇成了探案劇,作品因為失焦而顯得懸浮,導致大量網友追劇“兩集棄”,《女心理師》的差評皆集中于此,而挺過故事開篇的觀眾大都給出了不低的評價,這就是《女心理師》口碑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說,《女心理師》的題材選擇和播出都可謂正當其時。心理學作為一個并不主流的學科,在這兩年因為一系列社會問題越來越引人關注,《女心理師》中很多案例都有現實依據,可以引導觀眾審視性格中的缺陷或者內心深處存在的問題,看過之后相當多網友都有恍然大悟的感受,并展開自我反思。從這個角度看,《女心理師》打開了心理治愈這個長期被忽視的劇集題材,無論口碑高低,作品播出掀起的熱度已經意味著成功,它讓人看到了當代人渴望讀懂人心、了解自我、獲得療愈的巨大需求。
心理劇也許會成為劇集市場的新賽道,它主打溫暖治愈,題材屬性既敏感又細膩,從表現手法上來說,真情實感的表達要優于影像敘事上的炫技和人物塑造上的強行起范兒。對于《女心理師》來說,如果不把心理師拍得那么神,不把心理博弈過程拍得那么迅捷高能,而是用更寫實的態度、更平實的表達踏踏實實講故事,可能會觸動觀眾更多的共鳴。
如果說《女心理師》是一部心理題材入門級作品,那么希望它能在劇集市場上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